1.中国海洋面临主要问题是什么
海岛问题、海上划界问题、海洋资源开发问题,是当今中国海洋安全的三大问题。而这三大问题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其中海岛问题是基础、海上划界问题是前提、海洋资源开发是目的。从这三方面来看,海洋国土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万平方公里的海岸线和6500多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我国主张拥有的管辖海域近300万平方公里。当前,我国与周边8个国家存在着海域划界问题,与5个国家之间有着岛礁归属争议。
2.当前我国海洋环境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海洋权益是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称,包括领土主权、司法管辖权、海洋资源开采权、海洋空间利用权、海洋污染管辖权、海洋科学研究权以及国家安全权益、海上交通权益等。
海洋权益是国家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权益的实现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出路,是我国经济腾飞国力强盛的必由之路。了解我国海洋权益的现状,积极有效地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海洋权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1982年通过并于1994年开始生效。它所建立的海洋法律制度第一次对海洋权益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从而使各国开发和利用海洋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截至目前,已有155个国家和实体批准了《公约》,我国于1996年5月15日批准了《公约》。 《公约》涉及海洋法几乎所有方面的问题,其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传统的基本海洋法律制度,例如领海、毗连区、大陆架和公海等进行了细化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制定了许多崭新的海洋法律制度,例如专属经济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国、岛屿、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科学技术、海洋环境保护等制度,极大地拓展了沿海国在海洋上的管辖范围,沿海国可以将管辖海域范围从传统国际海洋法所规定的3海里或12海里扩大到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而且宽大陆架国家还可以主张超出200海里范围的大陆架。
《公约》实质上是对海洋归属和管辖的一次重新调整,是海洋资源和权力的一次再分配,是当代国际社会关于海洋权益和海洋秩序的基本文件,标志着新的海洋国际秩序的建立。 《公约》的生效,意味着人类进入了全面开发和管理海洋的新阶段。
《公约》唤醒了沿海国家开发和维护海洋资源的意识,进而引发了争夺海洋岛屿、海洋国土、海洋资源和海洋通道的新的争斗,使世界热点集中到海洋上,不仅霸权主义国家继续谋求海洋霸权,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在海洋问题上日益觉醒,尽可能大地圈占海域。由于大多数国家彼此相邻或相向,沿海国家的利益往往与其相邻或相向国家的利益交织在一起,矛盾的焦点是主权的获得或享有以及相应资源的占有或分享。
同时,《公约》是世界各国政治妥协的产物,因此还存在着许多模糊不清之处,各国总是从最有利于本国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解释、运用《公约》,这也留下了许多引起争议的隐患。随着更多的国家批准加入《公约》,海洋权益面临一次全面再分配。
海洋权益的斗争将越来越复杂。全世界有300多处海域出现划界纠纷,有争议的岛屿达100多个。
中国海洋权益的现状 根据《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领海和毗连区的宽度主张有了国际法上的依据和保证: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拓展了我国的管辖区域;国际海底区域制度使我国有机会成为深海采矿的先驱投资者,并在东北太平洋有一块15平方公里的矿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的过境通行制度对中国发展远洋交通、走向海峡提供了便利。总体来说《公约》对我国是有利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公约》也给我们带来一些负面效应。随着《公约》的正式生效,我国的周边国家纷纷完善海洋立法,调整海洋政策和海洋战略,不顾历史事实和海洋法的具体实施细则和以往的判例,不恰当、不严肃地引用其中对其有利的条款来侵害我国的海洋权益,使我国的许多海域和岛屿无可争议的历史主权面对不少新的争议,对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1.我国岛屿被侵占。在东海,中国固有的领土钓鱼岛被日本非法占有。
钓鱼岛自古都是我国渔民避风、休渔的栖息地,但被日本实际控制,日本不仅反对我国海军接近钓鱼岛,连我国科考船也不能接近,甚至我国渔民也不能到附近海域捕鱼。日本拒不承认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
在南海的南沙群岛,有40个岛屿被他国侵占,中国实际控制的只有8个。 2.海洋资源被掠夺。
与岛屿主权归属的争端相伴而生的是以资源为核心的各种矛盾。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目前在南沙海域投入开采的油井已经超过1000口,这些油井绝大部分位于南海断续线中国一侧海域,每年开采的石油超过6000万吨。
此外,我国从1999年开始在南海实行夏季休渔制度,但有的国家不但说中国“无权宣布休渔”,而且乘我国渔民休渔之机大肆捕捞。 3.海域划界矛盾重重。
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由于海域狭窄造成我国与海上邻国海域划界的矛盾比较突出。
在黄海和东海其宽度最宽处只有360海里,不足400海里,出现海域主张重叠的情况。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的黄海海域中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有25万平方公里,可是有的国家主张等距线为界,如果按此划分,他们可以多划十几万平方公里。
东海大陆架是中国的自然延伸,因此面积77万平方公里的东海海区中应归中国管辖的为54万平方公里,但是日本却提出中日两国是共架国,要求按中间线划分海域。按此无理要求,日本与中国有十几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
4.海上运输通道的潜在威胁。南中国海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被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之中,被美国列为要在世界控制的16个海洋咽喉要道之一。
美国对南海问题的政策已由“消极中立”转变为“积极中立。
3.我国海洋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那些问题
一 中国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 目前,总的来看,中国的海洋环境,基本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
但在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连湾、辽河口、锦州湾、渤海湾、莱州湾和胶州湾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污染较轻,基本尚属正常。
当前,污染和损害中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陆源污染物。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沿海地区每年排放入海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约60亿吨。
在生活污水中,以东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黄海沿岸最小。在工业污水中,也以东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总量的50%;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其次,黄海沿岸最少。
(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中国拥有各种机动船只10多万艘,每年进入中国港口和航经我国管辖海域的外轮几万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
如1979年巴西油轮在青岛油码头作业,一次跑油380吨。(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
中国沿岸分布着几个大油田和十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跑、冒、滴、漏的石油数量很可观,每年有10多万吨石油入海。(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
过去把海洋当作大“垃圾箱”,任意倾倒废物。如大连香炉礁海岸、葫芦岛、青岛、温州、湛江等地,把垃圾、矿渣、炉渣和其他废物堆放在海边或直接倒入海中。
(5)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中国沿海各种类型的主要污染源有200多处,渤、黄海沿岸有100多处,东、南海沿岸100处左右。
这些污染源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有石油烃、重金属污染物及有机物污染物。河流携带是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途径。
石油污染中国沿海油污染比较严重,石油是各种污染物中入海量最大的一种。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资源危害极大,油在水面容易形成薄膜,阻止海气交换,使海水中的溶解氧减少,故油污染能引起大面积的缺氧现象。
油膜、油块能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使其窒息死亡;能使卵化的幼鱼畸形,导致鱼、贝蓄积某些致癌物质。中国沿海油污染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
相对而言,渤海和东海油污染比较严重,分别占石油排放入海量的34%和33%;南海占19%;黄海最少,占14%。渤海油污染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其中辽东湾为1.8万平方公里,油浓度(几何均值)为0.049ppm;渤海湾为0.9万平方公里,油浓度为0.050ppm;莱州湾为0.6万平方公里,油浓度0.059ppm;渤海中部海域为0.7万平方公里,油浓度0.041ppm。
可见,渤海湾和莱州湾的油污染比较严重,而辽东湾的污染面积最大。黄海的油污染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北黄海的油浓度为0.059ppm;南黄海北部油浓度为0.052ppm;南黄海南部油浓度为0.026ppm;大连湾和胶州湾分别为0.085ppm和0.062ppm。
表明北黄海污染程度较重,尤以大连湾最为突出;南黄海以胶州湾油污染较重。东海油污染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江口至杭州湾一带的油浓度为0.059ppm;浙南至闽东一带油浓度为0.078ppm。
东海油污染以浙南至闽东一带较重,而污染范围则以长江口至杭州湾一带为广。南海油污染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
珠江口一带的油浓度为0.055ppm,粤西沿岸为0.052ppm。因此,珠江口附近油污染程度略重于粤西沿岸,而粤西沿岸油污染范围较大。
重金属污染主要指汞、镉、铅等。中国沿海汞的主要污染源有60多处,尤以长江、珠江、鸭绿江、五里河等为汞的主要污染源。
汞以排放入东海的量最大,其次南海和黄海,渤海最少。但汞的平均浓度以东海最高,渤海次之,南海最低。
渤海以辽东湾汞的浓度最高,均值为0.05mmb;渤海其它海域的汞的浓度为0.01ppb左右。锦州湾、辽河口等是渤海汞浓度较高的地区。
北黄海、南黄海北部和南部汞浓度分别为0.04、0.02和0.01ppb;大连湾和胶州湾为0.02ppb。黄海以鸭绿江口汞浓度较高。
东海汞浓度为0.01~0.23ppb,长江口至杭州湾一带为0.07ppb,浙南至闽东一带为0.04ppb。南海汞浓度为0.02ppb。
中国沿海镉的主要污染源也有60多处。镉也以河流携带入海为主,珠江、长江、滦河和漠阳江所携带入海的镉占总量的80%。
镉以排放入南海的量为最大。整个中国沿海镉的浓度范围为0.02~0.45ppb,平均浓度为0.10ppb,以南海最高,东海最低。
渤海中以辽东湾和渤海湾浓度较高,黄海以大连湾较高。中国沿海铅的主要污染源有80多处。
以流入南海的排污量最大,约占总量的60%;东海和渤海次之;黄海最少。铅的入海途径也主要靠河流携带。
中国近海表层水中铅的浓度为0.05~51.44ppb,平均值为1.60ppb。其中:渤海铅浓度平均值为2.95ppb;黄海为1.34ppb;东海平均浓度低于分析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但浙江南部曾达10~30ppb;南海铅浓度平均为7.68ppb,珠江口高达150ppb,为中国近海铅浓度最高区,粤西沿海为4.85ppb。
有机物污染海水的有机物污染通常可用化学耗氧量(COD)衡量。主要有机物污染源在中国沿海有150多处。
每年入海的有机物以COD计,达700多。
4.我国的海洋资源现状
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陆地资源的日益短缺和人类对海2113洋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认识到海洋资源对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逐步增大了对海洋资源开发的规模和力度。
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强化海洋资源管理和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沿海各国和地区发5261展经济的战略重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资源问题的新视点,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模日益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4102,但海洋资源无序、过度开发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显露出来。1我国海洋资源现状概况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海岸带纵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气候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4万千米1653,加上岛屿海岸线共3.2万千米;拥有内水和领版海的海域面积37万平方千米,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1]。
海洋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海底固体矿产、海洋动力资源和滨海旅游等资源。资源不但丰富,而且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
我国有着丰富的权海洋生物资源和渔业水域。四大海域有海洋生物超过3000种,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约有1700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有。
5.当前我国海洋环境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1.入海污染物总量将继续增加
随着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的继续高速发展及趋海人口的密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将会继续 增加。近些年来陆源污染物年入海量继续以 5%的速度递增,目前我国沿海城镇的污水处理 率较低,平均约为24%左右。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水被排放入海,必将加剧近海海域的环 境污染。
2.污染范围将不断扩大
我国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将产生更多的新的陆地污染源。与 此同时,海洋产业亦以高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向前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意味着海上生活活动 的增加,海上污染源(船舶和石油平台)的增多和污染量的加大。浅海水产养殖的大规模发 展,也会造成养殖废水的大量增加。所有这一切将会导致海洋污染范围在纵向(由发达地区 向欠发达地区)和横向(由近海向外海)两个方面不断扩展。
3.污损事件会更加频发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海上运输日益频繁,船舶数量增加很快,加之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 源自海上的污染也日趋加剧。我国每年海上发生原油泄漏事故几十起,溢油可达上万吨。船 舶碰撞溢油事故也屡见不鲜。由于大型油轮和石油生产平台大量增加,溢油事故发生的机率 也大大增加,其规模和危害程度也会加大。
4.污染物组成将有所变化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入海污染物组成也会发生变化。一方面原有各种 污染物所占比重将会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另一方面还可能有许多新的污染物被排放入海。比 如,由于DDT、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被禁止生产和销售,一些新的农药将投入使用,从而有 可能出现新型污染物。此外,沿海地区兴建大型火力发电站和核电站,极可能引起海域热污 染加剧,放射性污染可能趋向明显。
5.环境灾害将会加剧
我国近海近年来随着局部海域富营养化加重,赤潮灾害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危害程度都 呈上升趋势。
6.资源将会继续衰减和生态环境将会继续退化
随着污染的日益严重,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引起生物资源的衰减,甚至造成许多排 污口附近海域生物绝迹。
转载请注明出处爱问答 » 中国的海洋资源面临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