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荐一下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影片
1、《小城之春》(1948)费穆
费穆讲述了一个中国人的“发于情,止于礼”的三角恋爱故事,其中的心理描写充满诗意,绝对是中国电影史最出色的电影。
2、《阿飞正传》(1990)王家卫
香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阿旭代表了无根的一代,也正代表着香港这个城市的文化无根性,此外影片的对白也精彩非常。
3、《黄土地》(1984)陈凯歌
第五代导演真正的开山之作,一场对文化的深刻反思,从此以后第五代在中国电影史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4、《悲情城市》(1989)侯孝贤
电影以一个家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悲情遭遇,刻画了那一个时代的台湾,电影的配乐堪称华语电影之最。
5、《霸王别姬》(1993)陈凯歌
一部将个人命运和历史潮流结合在一起的优秀作品,在欧洲和美国都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张国荣扮演的程蝶衣可能是华语电影史上一个传奇。
6、《英雄本色》(1986)吴宇森
吴宇森拍出了真正的中国人之间的义气,小马哥的形象影响了一代青少年。
7、《侠女》(1972)胡金铨
胡金铨的武侠电影充满了空灵禅意,其中的一场竹林戏成为了武侠片中最经典的场面,以至于很多年后,李安和张艺谋都拍竹林戏向它致敬。
8、《马路天使》(1937)袁牧之
《马路天使》里所展现的小市民之间的生活情趣,是之后的中国电影再也没有能够达到的。
9、《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杨德昌
一部四个半小时的电影不但为我们展现了残酷的青春,其中更有台湾那个时代各个阶层的面貌。
10、《东邪西毒》(1994)王家卫
尽管王家卫是借了古装武侠来讲述一个“时间的灰烬”的故事,但我还是愿意把它理解成一个武侠梦,江湖梦
呵呵~~这就是被评为中国十大经典影片
我比较喜欢那个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比较有代表性呵呵..
希望你能满意我的回答
2.推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电影
导演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在2001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10项提名并最终收获4座小金人;《卧虎藏龙》在2000年的所有华语电影中应该是最突出的,不仅吸引了整个华人世界的眼球,而且在世界影坛上再次掀起了一阵中国古典武侠的飓风。这部根据王度庐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可以说是将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结合得相当完美。导演李安一改其所擅长的情感伦理片风格,从另一个更为现代的全新的角度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和情感理念诠释到一个新的高度。从电影语言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摄影、舞美、动作设计、录音、音乐等所有的视听元素也都充分体现了导演深沉的风格和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赞誉及热爱。本片拥有多项获奖记录:荣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4项大奖;荣获第54届英国电影学院将最佳外语片等4项大奖;荣获第3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等6项大奖;荣获第2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等9项大奖。
另外,今年《观音山》是李玉导演与范冰冰二度合作的电影,也是港台传奇女星张艾嘉暌违大银幕多年之后再度演出的电影。范冰冰凭此片在东京电影节封后,电影同时获得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这是一部讲述青春与梦想、寻找爱与得到爱、狂野与激情的电影。
《那山那人那狗》先后获得第23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公众最喜爱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反映邮政题材的电影故事片之一。 影片充满着山乡风味,人物、故事虽然简单,但颇耐看,一个退了休的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涉水过山走田埂,一路走来是一路的父子情,让儿子理解过去二十多年父亲所走过的路。更重要的是父子俩的心路,终于走到一起来了,有了共同语言了,彼此有了更深切的亲情。大概,这就是二十多年来的补偿吧。影片一点也不啰嗦、说教,倒是十分清新、自然。影片展示的湘西迷人风光也是一大看点。
3.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电影
1、《林则徐》
《林则徐》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古装剧情片,由郑君里、岑范执导,赵丹主演,于1959年上映。
该片讲述十九世纪中叶,林则徐奉旨到广州禁烟,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与英国鸦片贩子和中国贪腐官员进行坚决斗争的故事。该片是1959年国庆十周年的十部献礼影片之一。
2、《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由张黎和成龙执导,赵文瑄、李冰冰、陈冲、孙淳、房祖名、胡歌、余少群、杜宇航等主演的革命战争片。
该片讲述了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的故事。该片于2011年9月23日在中国内地公映。
3、《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是李前宽、肖桂云联合执导的历史题材战争片,由吴桂苓、吴京安、李法曾、杜志国、郑邦玉、郑继勇、周宁朝等联合出演,于1995年上映。该片讲述了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抗战开始的前后经过。
4、《建国大业》
《建国大业》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中国历史电影,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本片由黄建新执导,韩三平担任制片人,云集了华语影坛百余位明星客串(零片酬)的影片。
影片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主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筹备,突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
5、《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Beginning of the Great Revival)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影片。该片由韩三平、黄建新执导(海外部分由李少红执导,五四时期部分由陆川执导,战争场面由沈东执导),由刘烨、陈坤、张嘉译、冯远征等108位明星出演。
4.列出中国50~90年代的代表性的电影,小说
50年代到90年中国历史动荡,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巨变
首先是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文学,这个时期的文学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主,提倡写作英雄人物,后来审美观发生了转折,提倡中间人物。但是还是以工农阶级英雄人物为主。代表作品有柳青的《创业史》,梁斌的《红旗谱》,还有杨沫李准茹志鹃等等一些作家的作品,以写农村农民题材为主。
1966至1976官方文化荒漠化,但是民间文学(地下文学)发展迅速,代表有张扬的《第二次握手》,手抄本。
1977到1989文学形成了多个思潮,代表作家有王蒙,刘心武,陆文夫,高晓声,蒋子龙,张洁,汪曾祺,林斤澜,邓友梅,张贤亮,王安忆,韩少功,莫言,等等。
5.中国早期有哪些电影公司
1.中国早期电影公司介绍——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1918年
商务印书馆, 活动影戏部
商务印书馆
1897年由夏粹芳、张元济等人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型出版机构。1917年该馆所属印刷所照相制版部开始兼营活动摄影业务,曾拍摄《商务印书馆放工》、《上海焚毁存土》等短纪录片。
1918年正式成立活动影戏部,陈春生任主任,任彭年为助手,并修建厂房,扩充设备,制定有关制片和租借的章程。
按照“抵制外来有伤风化之品,冀为通俗教育之助”、“表彰吾国文化”的制片方针,先后摄制风景、时事(新闻)、教育、古剧(戏曲)、新剧(故事片)等短片40余部。其中,风景片有《西湖风景》、《泰山名胜》等;时事片有《美国红十字会上海大游行》、《东方六大学运动会》等;教育片有《女子体育观》、《驱灭蚊蝇》等;古剧片有《春香闹学》、《天女散花》(1920年) 、《死好赌》(1921年)、《猛回头》等。
1923年前后转向长故事片制作,先后拍摄《大义灭亲》、《孝妇羹》、《爱国伞》等7部。由于拍片的教育目的与市场经营产生矛盾,商务印书馆领导对此意见也有分歧。1926年活动影戏部和馆本部分离,另组国光影片公司,终因营业亏损于1927年停办。1932年在日寇的炮火中,商务的电影拷贝和商务的几乎所有文件一起毁灭,商务在电影业的最后痕迹就此消失。
2.亚细亚影戏公司。
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如同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一样,是由西方人建立的。那时的中国有4亿人口,已经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很多西方的冒险家纷纷来到中国,想靠拍摄电影赢利。经过一段个人的零散拍摄活动,中国第一家正式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于1909年在上海成立,创始人是美籍俄裔商人本杰明·布拉斯基。尽管该公司的事业并不成功,但它提供的资金和设备却方便了张石川和郑正秋这两位早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走上影坛。
6.代表性的中国电影标准是什么
郑大卫 最近,香港的电影组织通过票选方式选出了100部最有代表性的中国电影。
差不多同一时间,广东一个由媒体主办的电影奖组织也评出了中国电影100部。两次评选“异曲同工”地让香港地区的作品占了一半,而大陆的作品则占很少的份量,人们不禁要问——— 两次评选过于偏重港产片细看及对照两家分别评选出来的100部中国电影,有一个“异曲同工”的相似现象,就是香港地区的作品占了一半。
其中,香港评出的香港作品是61部;广东评出的香港作品是49部。内地的作品:1949年之前的,香港评出11部;广东评出13部。
1950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的内地作品,香港评出14部;广东评出25部。台湾地区的作品,则分别为:香港评出17部;广东评出13部。
从数量上看,很明显两个评选中,偏重于香港作品。数量并不代表质量,作品的代表性与作品的数量是不能等量齐观的。
从两家所评选的内地电影数量与质量上来看,不难发现某种缺失与遗憾。在此可举两例,像《渔光曲》(蔡楚生导演),均榜上无名。
该片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叫好又叫座的中国影片,也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另一位同期的著名影人卜万苍导演的《木兰从军》,也是被忽略了。
这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乱世佳人》均问世于1938年。在当时的上海,《木兰从军》由于受到爱国抗战情绪高涨的国人追捧,曾连映八十多天,票房的收入足以平了放映戏院的建筑费。
最为有趣的是这部借古喻今的抗战影片,当时还曾被日本人拿去日本的二十多个城市公映。片中的女主角、广东籍的饰演者陈云裳,还被当时美国影评人称为“中国电影皇后”。
上述提及的这两部影片,都是中国当年很有影响力的影片。 《梁山伯与祝英台》 《江山美人》 《小花》 《一个和八个》 “文革”电影不应该空白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影片评选,1950年至1966年“文革”前夕,共入选了7部:《我这一辈子》、《林家铺子》、《刘三姐》、《大闹天宫》、《农奴》、《早春二月》、《舞台姐妹》。
当中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工农兵形象的代表作品,基本缺席。香港方面的评选,对这段历史的内地“国产片”亦只有4部当选:《我这一辈子》(1950年)、《林则徐》(1954年)、《红楼梦》(越剧戏曲片,1962年)、《舞台姐妹》(1965年)。
曾经在香港一度受到极高评价的《林家铺子》(北京导演水华,1959年)在这次的评选中却失踪了。前面提及的4部被香港入选的内地“国产片”中,有一部是戏曲片《红楼梦》。
客观地说,那个时期(中国电影史上称之为新中国电影的“十七年”时期)的戏曲片,最有代表性的是1954年桑弧导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也是新中国制作的第一部彩色影片,曾被国家总理周恩来带到瑞士,请喜剧大师卓别林观看。此外,还有一部颇有影响力的戏曲影片,由桑弧改编、石挥导演的《天仙配》(1955年)。
这两部片当年都在香港放映过,一度引起香港电影人的关注,导致后来邵氏公司及竞争对手争相竞拍“黄梅调”电影。李翰祥导演便是一个重要的“效法”高手,1958年他的代表作《貂蝉》便应运而生。
1963年他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空前卖座,在这次的评选中亦占有一席之位。反而“珠玉在前”的国内版及“始作俑者”反而名落孙山。
这次评选的严重缺失与遗憾就是对1966年至1980年这段时期国内电影的忽略,该时期出现的所谓“革命样板戏”电影,这种一度在中国社会造成很大影响的作品成了视而不见的历史赝品而被排除在外。随后的1981年至今则选了18部。
我们知道,1949年以后的国内电影发展与中国的社会历史演变息息相关。1950年对《武训传》的大批判,1967年对《清宫秘史》的政治批判,1970年,第一部“革命样板戏”搬上银幕全国争相放映,这些电影给整个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相当大的变化与影响。
此外,对“文革”后为中国内地电影带来极大突破的代表作品亦被忽略,如:《小花》和所谓“第五代导演”的第一部作品《一个和八个》。可是,这些代表中国电影历史轨迹的作品却在评选中成了空白。
广东电影不应该被虚无化评选百部有代表性的中国电影,正如有人认为要公正、全面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对中国(不仅只是香港、台湾地区)电影百年历史的一种检阅与总结,起码也应对这一百年中国电影历史的事实有一种客观、公平的审视及评选。
中国的电影史常被误读,像当年对一些电影的政治批判,亦因此造成今天对某些影片在正面评价上的过份“反弹”。例如近年对费穆导演《小城之春》的评价。
这次的评选活动,不难看出来自香港的评选“标准”更多在迎合香港观众对香港电影历史和文化的体验。但是,来自广东的评选为何也拾人牙慧,为何就不结合一下广东以及内地观众的观影历史记忆和体验,从而更客观地评选呢?广东同样有其自身的电影文化,甚至与香港电影互为影响。
像王为一当年导演的《七十二家房客》,由于在香港受到欢迎,致令香港邵氏开拍粤语片时,由其老板亲自提出购其版权重拍。说到香港电影,这次的评选还有一项被忽视的就是与内地关系密切和影响最深的所谓香港左派电影公司的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爱问答 » 中国早期代表性电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