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是谁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
平湖有他的纪念馆,后人很尊敬他。
2.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是谁
黎锦晖 黎锦晖的人生旋律 黄新原 2004年春节,央视黄金时段连续播出纪录片《一百年的歌声》,开篇即响起《毛毛雨》的旋律,很多人都忘不了这旋律,它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而它的作者却被很多人忘记了。他叫黎锦晖。
1927年,有个叫王庶熙的湖南“细妹”来到上海,跟一位老师学习歌舞,这位老师先把她送上舞台,后把她送上银幕,几年后,一部《渔光曲》让她走向世界,老师还送给她一个漂亮的艺名:王人美。 1930年,一个18岁的小伙子抱着一把小提琴来到上海,他也跟这位老师学习,学的是作曲。
五年后他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从此聂耳的名字无人不知。 1931年,也是位姑娘,叫周小红,又投到这位老师门下,老师一眼看出她的天赋,教她唱歌,三年后,在上海广播电台联合歌星比赛中她获得“金嗓子”的美誉,老师也给她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周璇。
回复2楼2007-03-05 14:28举报 |红红的谷迷核心会员7这位老师正是黎锦晖 黎锦晖这个名字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陌生的,但在半个世纪前的中国,他的名字却如雷贯耳。当时上海几家外商经营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约到黎锦晖的作品为骄傲,每个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悬黎锦晖的巨幅画像。
在近现代中国的文化界,他是位多种成就集于一身的奇人。中国的音乐史、戏剧史、电影史、文学史、教育史他都占有重要席位,在有些领域,他更无愧于“奠基者”、“创始人”之誉,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他创造了中国文化事业的一个个“里程碑”。
当然,他最重要的成就,首先是音乐。 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音乐界都承认,他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
他创作的《桃花江》、《特别快车》、《夜深沉》、《小小茉莉》、《蔷薇处处开》、《妹妹我爱你》等,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爱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书局分16册出版,在当时的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还把中国流行歌曲推出国门,近年一位美国音乐人出版了《黄色音乐》(黄种人群的音乐)一书,把黎锦晖称为“黄(肤)色音乐第一人”,并指出:黎锦晖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向前推进了“至少二十年”,黎锦晖将西方爵士乐与中国本土民族音乐结合后,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推广,使中国音乐向国际化发展。 又有人称黎锦晖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
他创作的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和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谁和我玩》、《可怜的秋香》等,在当时的儿童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剧作家吴祖光当时只有六岁的妹妹吴乐,“穿件黑色长裙跳舞衣,插上一对黑绸翅膀翩翩起舞,”在北京孔德学校参加黎锦晖《月明之夜》演出的情景,至今还被人忆起。
而他1928年编剧并作曲的《小小画家》,则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歌剧的滥觞。 回复3楼2007-03-05 14:29举报 |红红的谷迷核心会员7 黎锦晖所做的,还远不只这些 1927年,黎锦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训练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科学校”。
他凭着丰富的民间音乐素养和汉语音韵学功底,继承、发展民族乐舞的传统,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改进俗乐、创造平民音乐”的主旨,以新颖、实用、快速为舞蹈教学的准则,聘请当时颇富声望与造诣的中外教师授课,教育方法与课程内容相当规范。此外,为配合舞蹈教学,学校还开设时事、外语、会话、戏剧常识、乐理、声乐、器乐等课程,采用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
这种教学法使学员在短短三个月便可上台演出,学校也因此为中国新舞蹈艺术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演员。 正是这年的中秋之夜,上海一所小学礼堂里,在小朋友们演唱完黎锦晖创作的童谣《摇啊摇》之后,他宣布:“我们要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犹如此刻当空皓月,人人得以欣赏。
以此为宗旨,‘明月歌舞社’即日成立。”这被视为中国近现代最早的专业歌舞表演团体。
歌舞社成立后不久,即创造了惊人业迹。在一位南洋商人3000块大洋的资助下,1928年5月,他们闯出国门,远赴南洋演出。
第一站先到香港,在香港大剧场,八位青年女演员,身着雪白小纺袖衫和长裙,满怀深情地合唱戴传贤作词、黎锦晖作曲的《总理纪念歌》,一时间,剧场里观众肃然起立。一些身着大礼服的英国贵族,也随之站起,全场气氛庄严肃穆。
一曲唱完,掌声雷动。当晚,香港同胞举行晚宴招待全体演员,庆贺他们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为国争光。
回复4楼2007-03-05 14:30举报 |红红的谷迷核心会员7新中国成立后,黎锦晖一直背负着“黄色”十字架 1957年,“百家争鸣”之际,他曾要求重新考虑他的《毛毛雨》、《葡萄仙子》等是否沾有“黄色”,但在那种政治形势下,终未有人敢作正面回答。其实,黎锦晖所写的情爱歌曲,多为情非所愿,他自己就有“十不写”的准则,如妓女唱的不写,猥亵的不写,“三妻四妾十美图”不写等等。
但为了事业,他又不得不生产一些“卖身”之作。比如“明月歌舞社”曾因经费紧张而一度向米店赊账,险些被米店老板告到警方。
为了筹钱,黎锦晖只得到英商百代唱片公司,按老板要求违心写歌,以“风花雪月”为演员。
3.列出二十位近现代我国著名音乐家
1.李叔同(1880年--1942年) 本世纪中国学堂乐歌著名作者,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一个进士、盐商家庭,自幼聪颖,少年时便以诗画、篆刻闻名。
1901年入上海南洋公学, 1905年--1910年就读日本东京上野美术专科学校,研习美术、音乐,在此期间与欧阳予倩等人创立我国最早的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并成为名噪一时的《茶花女轶事》、《黑奴吁天录》的主角。190 6年春,以个人之力编辑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一生经历传奇,集新旧文化为一身。创编歌曲达70多首,对后世影响甚巨。
2.肖友梅(1884年--1940年) 本世纪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奠基人,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广东中山人。
1912年赴德国学习音乐,以论文《中国17世纪前管弦乐队之历史研究》获哲学博士。1927年在蔡元培等人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上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即后来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先驱,在创办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和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方面功不可没。 3.黎锦辉(1891年--1967年) 本世纪近代专业音乐创作儿童歌舞音乐代表人物和作曲家。
湖南湘潭人,曾创办“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中华歌舞剧团”等音乐团体。追随五四运动精神,热衷于改革普通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作品极好地继承了学堂乐歌的优秀传统,反映出五四时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其剧作广泛传唱全国,收入当时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影响甚巨。 4.王光祈(1892年--1936年) 本世纪中国现代音乐历史中音乐学研究领域先驱。
四川温江人,自幼受到较深的封建文化熏陶。1927年入柏林大学主攻音乐学。
研究范围宽泛,传世17 种论著。不仅是当时东亚最早实践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并提出颇具开创性见解的学者,更是中国近代音乐历史上第一个以外文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音乐学家。
5.梅兰芳(1894年--1961年) 本世纪最富盛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原籍江苏,生于北京。
承其家传,9岁学戏,14岁搭喜连成科班。嗓音圆润,唱腔柔婉,身段优美,表演细致,享誉全国。
先后排演《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等,在扩大京剧艺术的表现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继王瑶卿后,以长期舞台实践为基础,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巩固并发展了“花衫” 这一行当。
中年形成雍容华贵的“梅派”艺术?影响深远。 6.刘天华(1895年--1932年) 本世纪近代专业音乐发展历史中民族器乐大师、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江苏江阴人,文学家刘半农之弟。1909年开始接触西洋管乐。
1914年执教家乡中学过程中先后随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等人学习二胡、琵琶;之后悉心研习多种民族乐器,记录整理民间乐谱,并进入音乐创作领域。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之后兼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机构。
曾以五线谱准确记录梅兰芳唱腔,并收集珍贵民间乐谱数种,为当时民间音乐创作教学领域最活跃者。 7.贺绿汀(1903年--1999年) 本世纪抗日救亡运动专业音乐创作代表人物。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湖南邵阳人。
建国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19 34年,学生时代的他即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获“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头奖和名誉二等奖,其中《牧童短笛》较早地将中国旋律和西洋复调手法进行了成功结合,令世人瞩目。
1934年至1938年间,曾为16部电影配乐,其中一些歌曲如《天涯歌女》等广为流传。 8.黄自(1904年--1938年) 本世纪上半叶专业音乐创作的代表,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江苏川沙人。1916年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始学音乐。
1924年赴美留学,主攻心理学,兼攻音乐。1929年回国执教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以严谨高质量著称,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作曲家,在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上功不可没。
清唱剧《长恨歌》为我国现代音乐史第一部该类体裁的作品,音乐会序曲重词是第一部在国外受到好评的交响性管弦乐曲。 9.聂耳(1912年--1935年) 本世纪“左翼音乐运动”的旗手,国歌曲作者,作曲家,云南玉溪人。
自幼喜爱音乐,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左翼联盟”主要成员。在不到三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后辈留下了一批宝贵的财富。
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领域,前者以《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为最重要,后者则以《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歌女》为最突出。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中第一个准确而又深刻地反映我国无产阶级形象的作曲家。
10.冼星海(1905年--1945年)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原籍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
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等作品。
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真实反映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
创作有《游击军》、《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 11.马思聪(1912年--1987年) 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广东海丰人。
1923年赴法留学,于巴黎从奥博德菲尔学习小提琴,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布舍里小提琴班。建国后出任中央音乐。
4.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奠基人是谁
萧友梅(1884~1940),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字思鹤,又名雪明。1884年1月7日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1940年12月31日卒于上海。
1901年赴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教育学,同时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音乐。1909年回国,1912年赴德国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理论 ,1916年以论文《十 七 世 纪 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获得博士学位。
1920年回国,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1927年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任教务主任,1929年改建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由他主持校政。
他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为创立和发展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作出重要贡献。音乐创作 萧友梅在音乐创作和音乐学方面也有显著成绩,音乐作品主要有弦乐四重奏《小夜曲》(1916,为中国第一部重奏作品),钢琴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及《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多首声乐作品,音乐学著作主要有《和声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等。
教育贡献 二十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萧友梅是最有贡献的人之一。 “五四”以前,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只限在文人的自娱性音乐方面,例如弹古琴他们只是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
从事表演的活动,是由社会底层的“戏子”们担任的,至于京剧的“票友”是后来的事。这些活动与“国民音乐教育”并不是一回事。
萧友梅1901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与声乐,并在帝国大学学习教育。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
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奠定了基础。
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科书”、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书 ”等,著有“ 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 ”和“ 中国历代音乐概略 ” 等学术论著,还创作了 “新霓裳羽衣舞”、“哀悼引”等作品。本文转自名人故事吧 。
5.中国音乐有哪些流派~要具体点的
西欧音乐在古希腊时曾一度兴盛,但到中世纪,音乐被教会和封建统治阶级所垄断,成为他们宣传宗教、麻痹人民、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专业作品大多是教堂用的圣咏曲。
到十六、十七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器乐曲、歌剧相继出现,音乐才开始进入剧场,转向市民。到十八世纪,音乐逐渐摆脱宗教的束缚,作曲家受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作品逐渐着重人性的体现和人民生活的反映,创作技法也日趋丰富和精深,遂开始西欧古典音乐黄金时代。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达,乐器也逐步改进和完善,广大群众成为演出的对象,加上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音乐艺术获得很大发展。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的今天,短短二、三百年间,对世界音乐具有深远影响的大音乐家辈出,闻名世界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名著)也大量产生。
在创作思想和音乐风格的先后变化方面,则形成不同的流派。主要有古典乐派"(十八世纪),浪漫乐派(十九世纪),民族乐派(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起至今的现代乐派(包括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印象乐派与二十世纪的表现主义、原始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体系、序列音乐、具体育乐等形形色色的流派)。
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基本上分属于各个不同的流派,但也有兼具不同流派的特点或先后进行不伺流派音乐的创作的。即便是同属于一个流派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也是各有其民族特点和个人音乐风格特色的。
(一)古典乐派 出现于十八世纪初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主要作曲家有亨德尔、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及歌剧作曲家格鲁格等人。
他们受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其音乐创作力图摆脱教会和封建宫廷的束缚,倾向自由、民主和人造主义。作品着重体现新兴的市民阶层的精神面貌。
创作方法讲究乐曲的结构严谨、形式完美、昔响和谐与逻辑严密。曲风大都淳朴、严肃、稳重,崇尚理性,而对情感的表现较含蓄内在,器乐曲多是无标题音乐。
赋格曲、奏鸣曲式、交响曲、室内乐以及歌剧等体裁和曲式均于此时期奠定了完美的基础。其中巴赫主要进行复调音乐写作;亨德尔用主调与复调;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则着重主调音乐的写作,其中贝多芬更着重主观激情的表现,重视器乐的标题性,他是古典乐派向浪漫乐派发展的先驱。
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 (二)浪漫乐派 “浪漫”(Romance)二字是译音,它源于中古时期描写神话、英雄与美人的文艺作品。
十八世纪德国文学常以此为题材。到十八世纪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封建君主复辟,音乐家对现实不满,又找不到明确的出路,精神苦闷,于是在文学的影响下,十九世纪的作曲家也走向浪漫主义。
作品倾向于以古代传说和神话、幻想故事为题材,或着重于生活现象的描绘、个人生活感受的细致体现。音乐着重感情的抒发和心理的刻划,而不象古典主义着重理性。
他们认为文艺有共性,廊以提倡诗歌、戏剧与音乐的结合和音乐的标题性,注重音乐中的诗情画意,而对曲式结构则较灵活。浪漫乐派音乐家们,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创造了很多秤体裁形式,如:无言歌、夜曲、叙事曲、小品套曲,音乐会序曲、交响诗、抒情歌曲、声乐套曲等。
他们在创作手法方面则重视民族、民间音调的运用,音乐节奏比之古典主义更加复杂而细致,和声手法更加丰富,管弦乐队的编制及配器法到柏辽兹、瓦格纳手中更加发展。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前期有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歌剧作曲家韦伯、罗西尼、威尔第等人;同时期和中期的作曲家有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等人,俄国的柴可夫斯基也属浪漫乐派;在近、现代(十九世纪末一二十世纪)的现代乐派中,还有马勒、理查·施特劳斯、拉赫玛尼诺夫等人,他们可以说是浪漫乐派的最后几个代表人物。
浪漫乐派著名的作曲家还有去诺、比才、约翰·施特劳斯、圣-桑等人。 (三)民族乐派 十九世纪中叶,东欧、北欧和俄罗斯作曲家在吸取西欧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经验的同时,着重民族音乐的建立和发展。
他们努力创作既具有本国民族音乐特色,又能表现本民族的性格、愿望和生活的音乐作品。这些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主要有俄罗斯的格林卡与,“强力集团”(以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为主旨的作曲家集团,包括有:巴技基列夫、居伊、鲍罗丁、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穆索尔斯基等五人)及捷克的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5芬兰的西贝柳斯等。
波兰的肖邦和匈牙利的李斯特则兼属浪漫乐派与民族乐派。 (四)现代乐派 “现代乐派”这个名称是十九世纪未到现在的音乐艺术的各种流派的总称。
其中除了仍有继承古典--浪漫音乐传统进行创作(包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曲家外,专业创作出现许多反浪漫主义的新流派。“xx主义”、“xx音乐”,名目繁多,总的趋向是从多调性走向无调性,以至否定乐音和音阶,只用自然音响,完全脱离古典的美学传统。
如果将它们按出现和流派的先后分类,可以分为历史的三个时期。现将各时期的主要流派和各流派的代表作曲家罗列如下,以便了解二十世纪欧美音乐概况: 1.从十九世纪末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6.中国近现代名曲名家有哪些
中国近现代名曲名家: 1.声乐作品 《问》独唱歌曲。
易韦斋词,萧友梅曲,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初。萧友梅,广东中山人, 曾留学日本,并在德国获博士学位。
1920年回国后在北京创办了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等我 国几所专业音乐教育杌构。 192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在上海创建了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 的国立音乐院,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
艺术歌曲《问》是他最有影响的作品。 《教我如何不想她》独唱歌曲。
刘半农词,赵元任曲,创作于1926年。赵元任是国际著 名的语言学家,曾获多门学科的博士学位,同时也从事音乐创作,1915年就发表了我国第 一部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他的代表作,歌曲反映了当时青年挣脱 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感情。 《毕业歌》田汉词,聂耳曲,是电影《桃李劫》的主题歌,作于1934年。
聂耳于1931 考入黎锦晖的“明月歌舞团”。1933年起与田汉、任光等人一起从事左翼音乐运动并开始音 乐创作。
一生共创作歌曲37首,其中不少是近现代音乐的经典之作,如后来成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毕业歌》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对青年起到巨大的激 励作用。
《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聂耳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创作于1935年。 由 于它在中国人民解放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便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代国歌,1982年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确定为国歌。
《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词,聂耳曲,也是影片《风云儿女》的插曲。 《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作于1936年。
作者1941年赴延安,写有秧歌剧多部和五十 余首歌曲。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这首悲歌性质的作品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作于1937年7月,是抗战时期的一首战歌。 《长恨歌》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韦瀚章词,黄自曲。
黄自曾留学美国学习作曲,1929年 回国后在上海国立音专等学校任教,培养了不少优秀作曲家。主要作品有管弦乐序曲《怀1日》,爱国歌曲《抗敌歌》《旗正飘飘》,艺术歌曲《玫瑰三愿》《南乡子》《花非花》等。
清唱剧《长恨歌》取材于白居易同名长诗,为我国浪漫主义声乐的经典之作。 《在太行山上》桂涛声词,冼星海曲。
1937年在武汉为山西游击队而作的二声部合唱。 冼星海,中国革命音乐奠基人,1905年出生于澳门,1929年赴巴黎留学。
1935年回国后积 极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热血》等五百首歌曲。 1939年创作了中国 音乐的史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这部史诗般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是冼星海在听了 光未然的长篇诗歌《黄河吟》朗诵后,激动万分,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的。
1939年4月 在延安首演,引起强烈反响,迅速传遍全国。 对后来的合唱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泥湾》贺敬之词,马可曲,作于1943年。马可在冼星海的引导下于1939年来到延安, 曾受过冼星海等音乐家的指导,一生创作了二百余部音乐作品,代表作有歌曲《我们是民主 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秧歌剧《夫妻识字》,管弦乐《陕北组曲》,并与向隅等共同创作了里程碑式的作品歌剧《白毛女》。
《南泥湾》通过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演唱迅速传遍全国。 《歌唱祖国》王莘词曲,创作于1950年。
王莘主要作品有群众歌曲《边区儿童团》《祖 国颂歌》,为陆游词谱写的艺术歌曲《钗头凤》等。《歌唱祖国》表现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片 生机、蒸蒸日上的面貌和中国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
这首歌问世后迅速在祖国大地传播开来, 现已经成为新中国的象征。 《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故事影片《上甘岭》的插曲。
刘炽于1939年进入延安鲁 艺学习作曲。代表作有歌曲《翻身道情》《让我们荡起双桨》《风烟滚滚唱英雄》《新疆好》《祖国颂》等。
《我们走在大路上》李劫夫词曲,创作于1963年。作者多才多艺,在美术、戏剧等方面 都有一定的造诣,尤其突出表现在歌曲创作上,《歌唱二小放牛郎》和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蝶 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都是流传甚广的上乘之作。
《我们走在大路上》气魄宏伟, 节奏铿锵,是20世纪60年代传唱最广的群众歌曲之一。 《长征组歌》是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根据肖华上将的长诗谱 写的声乐组曲,于1965年“八一”建军节在:北京首演。
作曲家们择其中的十首诗谱曲,把 长征过程中十个不同的战斗场面衔接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伟大长征的壮阔画卷,塑造 了人民军队的英雄群像,使其成为音乐史上一部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作品。
《红星照我去战斗》邬大为词,傅庚辰曲,创作于1973年,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傅庚辰,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创作过影片《地道战》的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歌曲《雷锋,我们的战友》等被广为传唱的作品。《红星照我去战斗》是“文革”期间十分 罕见的优秀抒情歌曲。
《祝酒歌》韩伟词,施光南曲,创作于1976年。施光南虽英年早逝,但却留下了众多优 秀作品,如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月光下的风尾竹。
转载请注明出处爱问答 » 中国音乐奠基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