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的汉字一共有多少个
汉字或称中文字,是中国人发明的形意文字书写系统(也称中文)。汉字亦名列世上最古老、并唯一流传至今的形意文字,推估可追溯至4,000年以上。汉字也被日文与朝鲜文,以及古代越南文等东亚多国语言使用。由于表意文字特性,让汉字可以跨语言使用,曾长期成为东亚地区交流唯一文字。今可略分为正体中文与简体中文两个系统。前者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后者用于中国大陆,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以及东南亚华人社区。另外,日本及韩国皆有其公布之官订汉字表。汉字的数量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日常所使用的汉字约为几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时已到99%,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也有6万多的说法),其中多数为异体字和罕用字。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规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此外,继第一批简化字后,还有一批“二简字”,已被废除,但仍有少数字在社会上流行。汉字数量的首次统计是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行的,共收录9353字。其后,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22726字。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类篇》,收字31319个;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另有附录1062个;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20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是《中华字海》,收字85000个。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目前最大的汉字编码是台湾的国家标准CNS11643,目前(4.0)共收录可考证之繁简、日、韩语汉字共76,067个,但并不普及,只有在户政系统等少数环境使用。台港民间通用的大五码收录繁体汉字13053个。GB 1803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最新的内码字集,GBK收录简体、繁体及日语、韩语汉字20912个,而早期的GB 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而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则收录汉字20902个,另有两个扩展区,总数亦高达七万多字。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学习的困难,单一汉字能表示的意义有限,于是有许多单一的汉语意义是用汉语词语表示,例如常见的双字词。目前汉语书写的发展多朝向造新词而非造新字。拉丁化近四百年来,西方人和华人本身都提出了很多汉字的拉丁化方案,主要包括:威妥玛拼音(1867年)邮政式拼音(1906年)国语罗马字(1928年)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1931年)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粤语拼音(1993年)通用拼音(1998年)现在,汉语拼音方案是使用最广且被联合国接受的汉字拉丁化方案。“汉字落后论”的说法存在了很长时间,认为汉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颈,并有“汉字拉丁化”甚至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现在一般认为汉字也有突出优点,初始学习难度虽大,但掌握常用字后不存在类似海量英文单词的继续学习问题,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调动人脑的学习能力。在电脑输入问题基本解决后,“汉字落后论”及“汉字拉丁化”已实际上逐渐被大多数人抛弃。通用拼音是目前中华民国(台湾)政府所建议使用的中文拉丁化拼音法,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余伯泉在1998年发表。之后通用拼音经过数次修正,于2000年由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宣布使用,并取代原定改用的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此外也有意取代过去惯用的威妥玛拼音。台湾政府自2002年起全面推行以通用拼音为基础的统一译音政策,但由于各界对于应使用何种拼音作为统一译音仍有相当大的歧见(像是台北市政府即以“与国际接轨”为由,坚持使用汉语拼音),因此最终并未以强制方式要求使用。通用拼音有个略去 f 而使用 v(注音符号:万)的音标版,可能原先用于客家话,但实际上拼读国语时无用。(有争议)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
2.中国汉字的 拼音是什么时候有的啊
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
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1.以字注字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
比如“读若”法: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比如“读为”法: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比如“直音”法:“肇”注“兆” 。(《尔雅》)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仪”“兆”字的读音,也就顺理成章地会读“儡”“义”“肇”字了。
2.双拼制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其中,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
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比如:缓,胡管切。
(《广韵》)“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此外如:哀,乌开切。
敖,五劳切。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矣,于纪切。
语言包括三个部分:音、形、义,三者不可分。就中国而言,训诂学开始早,语音研究较晚。
但是,对语言学习来说,音是迫切的需要。汉字当中形声字比例很高,这也提出了对音的研究的要求。
自然,后来读音发生了变化,所以会出现仅据声符读音的“秀才认半边字”的现象。中国古代标音方式的演变《说文》的标音方式是:譬况、直音和读若。
其实质是声音类似,用同音的语词或同音字来注明音读。同时辅以一些其它办法,如急言、缓言、长言、短言、内言、外言等来描摹一个字的读音。
南北朝开始出现的对汉字读音的研究,跟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佛教传入中国,由于梵文是拼音文字,因此一些学者从梵文与汉文的比较中受到启发,创造出了反切这种注音方式,来标注汉字。
反切,就是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切出需注音的那个字的读音,被切字与反切上字同声,与下字同韵和调。在不同类型文字的比较中,发现了汉字自身语音的特点,即汉字读音同时具有声、韵、调三个要素,所谓“音、韵分出”,而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字音、母音混。
陆法言的《切韵》第一个从语音角度对汉字进行了研究,但该书失传了。相对于《切韵》,宋代陈彭年等作的《广韵》是以国家名义颁行的韵书。
它保留了《切韵》的大部分材料,从本质上讲,它也是属于《切韵》系统。也正因此,也就出现了问题,即《广韵》过于尊信《切韵》,而全然不顾已经发展了的语音,因此同实际脱了节。
所以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当时诗人作诗用错韵的情况,这就是他们株守韵书的结果。直到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才真正董理当代的语音情况,它以当代的北方话为准,反应了入派三声后的汉语语音面貌,是现代普通话语音的源头。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东来,带来了拼音文字。同南北朝时期一样,文化交流给中国的语音学带来了新内容。
利马窦第一个用拉丁语拼写汉字。至清代,从顾炎武到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学者返而推求上古音系,成绩巨大,但是学术研究基本上与实际生活关系不大。
段玉裁虽然提出了之、脂、支三分的创见,但无法说明上古时这三个韵部的音值具体有哪些差异。瑞典人高本汉所以被誉为著名的汉学家,就在于他在清代学者研究基础上,采用了国际音标来研究汉语语音。
中国现代语音学的建立与此关系很大。近代以来汉字标音方式的出现1605年利马窦出版了《西字奇迹》,第一次用拉丁语拼写汉字。
此后到新中国成立前,有多种汉语拼音方案。威妥玛。
早在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英国外交官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在华任职期间就设计了一套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这种标音方式称为威妥玛式,但影响不大。威氏在华期间曾编写了汉语课本《语言自迩集》,归国后成为剑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
注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是中国第一套公定为汉字注音和推行汉语标准音用的拼音字母。
字母共计39个,后增为40个。有浊音声母、入声调类,分尖团,后以北京音位标准,**广浊声母,方言注音用。
1930年国民党政府改其名为注音符号。1958年后在大陆为《汉语拼音方案》代替,台湾地区仍然使用。
这套方案用类似汉字的符号进行标音,章太炎对此起了很大作用。国语罗马字。
1926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发表了《国语罗马字拼音发式》,这是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重要方案之一,1928年由国民党政府大学院公布。该方案特点是用字母变化表示声调。
如:iou(幽),you(由),yow(右)。《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解放后,国家为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非常重视汉语拼音方案的讨论。
1955年8月,文政会收到655个方案,包括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罗马字母以及汉字等多种方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采用了拉丁字母,分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五部分。
在《汉语拼音方。
3.中国语言发音有变化吗
高本汉发现汉字读音有一个从多到少的过程,越是远古汉字的读音越多越宽泛,他在《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一文中这样写道:“汉语的语音从古到今一直沿着简化的道路发展,尽管汉语原是一种单音节语言,但语音却非常丰富,有许多不同的音节(指“谐声”读音),后来经过剧烈的变化,早期区分得很清楚的音位合并了,语音变得非常贫乏,以致在现代北京话中只剩下420个不同的音节,而且这个数字也是把声调计算在内。
我们发现中古汉语被大大简化了,许多声母合并了,中古12个声母只留下3个,韵母的演变也十分惊人,原来数量众多的韵母被大大地合并,精简掉了。”高本汉研究后指出,汉字曾有过许多读音,这些读音大体相同但有一些细微差异,这种差异被中国古代韵书记录下来了,差异可能出现在声母中,也可能出现在韵母中。
但后来差异越变越少,众多读音好象被合并起来了。他归纳出来的古代汉字声母多达40个,韵母多达290个。
高本汉发现先秦时代的“上古音”与隋唐时代的“中古音”相比已经有了许多变化,汉字的读音竟然一直在演变之中!历史上汉字读音众多,读音宽泛,其实是一种读音游移不定的现象。为描述这种现象,高本汉拟构出复辅音,他为汉字揣测出一系列的复辅音,就是复合声母,如kl- gl- mr- 等等,有19个之多。
复辅音反映出汉字读音曾经比较宽泛,即读音曾在两个声母间游移不定。对于这种现象音韵学家们一般用方言干扰来解释,所谓“吴音”、“汉音”、“中原音”、“洛阳音”者是也。
但我们知道,华夏文明从肇始时期起,文明中心就没有改变过。“中国”总是在渭河流域的黄土高原上,汉字首先出现在哪里,那里的“方言”会不断变动吗?显然不会。
如果用单音节化去解释就说得通,读音游移不定的现象是单音节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阶段,单音节化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过程,多音节的阿尔泰语词汇可以单音节成许多近似的读音,众多的读音在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地减少,并趋于统一,那是由文字的社会功能使然,高本汉描述出来的复声母现象反过来证明汉字的单音节化推测可以成立。一个民族的固有语言是相当稳定性的,因为经过了数万年的传承固化,民族语言的背景是人类的历史,文明史与之相比则短暂得多了。
民族语言在短短的数千年间应不会出现剧烈的变化,就是说如果汉字一开始表达的就是汉民族固有的单音节语言,就不可出现数千年间读音剧烈变化的情形。汉字读音变过不停,就是因为汉字一开始表达的并不是汉民族固有的单音节语言的缘故,它表达的是与单音节语言截然不同,与单音节语言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阿尔泰语。
4.汉字拼音有几个
26个字母: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扩展资料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音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
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撰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转载请注明出处爱问答 » 中国汉字读音有哪些改过